【重磅解讀】湖南經濟總量突破3萬億元的背后
湖南省政協委員、省統計局局長張世平。
紅網專題:新動能——2017湖南兩會
紅網時刻新聞記者 劉玉先 長沙報道
“2016年湖南經濟總量突破3萬億元,達到3.1萬億元,居全國第九位,實現‘十三五’良好開局。”1月14日,湖南省第十二屆人大人民代表大會第七次會議上,湖南省委副書記、省長許達哲說道。
這也是繼2012年突破2萬億元大關后,湖南經濟總量的又一次跨越。期間,面對全球經濟復蘇乏力,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,省內傳統產業遭遇“天花板”等多重困境,湖南都使出了哪些“招數”,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的發展。
對此,1月15日,時刻新聞記者獨家專訪湖南省政協委員、省統計局局長張世平,探尋湖南經濟總量突破3萬億元的背后。
攻堅克難的3萬億
2012年,當湖南以“2萬億元”飛奔之勢贏得周邊省份一片喝彩之時,湖南人沒有想到躍上3萬億元發展臺階的挑戰如此之大。
當時,國內市場需求不足、企業生產成本上升、產能相對過剩……中國經濟已經告別高速增長時代,轉而進入中高速增長階段。“一個數據最能說明問題。”張世平介紹,這期間國內經濟增速從2011年的9.2%回落至2015年的6.9%,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。
湖南當然也不可能置身事外,張世平介紹,4年間,湖南不僅與全國一樣面臨穩增長與調結構的“持久戰”,還經歷了“遭遇戰”:比如2016年夏季,受厄爾尼諾現象影響,湖南氣候反常,降雨明顯偏多,多處受災,直接經濟損失超100億元。
同時,受多重因素的影響,湖南民間投資不斷下滑。工程機械、煙草、有色金屬、鋼鐵等湖南傳統優勢產業遭遇“天花板”,傳統的支柱產業增長速度迅速下滑。而受自然災害影響,糧食、生豬等大宗農產品則減產嚴重。
“在這種嚴峻的情況下,2016年湖南經濟總量突破3萬億元真屬來之不易。”張世平感慨。
專注發展的3萬億
困難明晰后,如何擺脫困境,從而實現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也成為湖南主政者亟需思考的問題。
“這期間,湖南主要從四個方面積極應對經濟不斷下行的風險。”張世平介紹,一是加強研判,主動調控。為加強對經濟工作的主動性、預見性和針對性,時任湖南省委副書記、省長杜家毫(現任湖南省委書記)要求統計部門每個月對各項主要經濟指標進行及時上報,第一時間做好預計、匯總和核定。對每一個數據進行細致分析,在全國范圍處于什么水平,與上一年度比較有啥變化……
在這一基礎上,省政府定時召集省發改委、省財政廳、省經信委、省統計局等部門負責人召開視頻會議,向各市州通報各項指標的統計情況,指出當前經濟運行中間的薄弱環節,以及待解決的問題。穩中有進,進在哪?穩中有憂,憂在哪?離全年的目標還有多大差距?
二是推進改革,增強活力。期間,省委省政府通過一系列改革增強發展內生動力活力,比如:降低大工業電價,停征大工業城市公用事業附加費,對高耗能行業、產能嚴重過剩行業繼續實施差別電價、懲罰性電價和階梯電價政策等。“也正是在這一系列改革的推動下,企業利潤開始回升,企業創業投資的熱情逐漸高漲。”張世平表示。
三是擴大需求,拉動生產。都說穩投資就是穩增長,在民間投資不樂觀的情況下,政府和國有投資增加較快,一大批基礎設施,包括高速公路、鐵路、城市建設、地鐵等紛紛上馬。同時,汽車產業、電子信息、醫藥工業等投資也增長較快。同時,不斷刺激消費,公車改革、汽車促銷、電子商務的發展等都無形之間拉動了消費的迅速增長。
四是保障和改善民生。這些年,省委省政府在扶貧攻堅、民生改善方面投入都很大,城市低保在提高,津補貼在提高,民眾腰包越來越鼓。手里有錢,能夠用來消費,就業也是基本上穩定的。
“科學發展、加快發展”“穩中求進”……梳理近年來全省經濟工作的基調,發展是其中最為核心的關鍵詞。張世平認為,面對難題交織、挑戰疊加的復雜局面,省委省政府科學統籌,把經濟建設作為興省之要,保持專注發展定力,從而實現了經濟平穩較快的發展。
增添底氣的3萬億
湖南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,到2021年,湖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力爭達到1萬美元以上。
“在經濟學領域,人均地區生產總值(GDP)達到1萬美元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,標志著經濟社會的整體發展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。”張世平認為,2016年湖南經濟總量突破3萬億元,為這一目標的實現增添了底氣。
2015年,湖南人均GDP為6864美元。預計,2016年湖南人均GDP可以達到7000美元。據測算,2021年增長到1萬美元,當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維持在2015年底的水平時,未來五年GDP年均增速要達到6.5%以上,人均GDP年均增速要達到5.6%以上。
張世平認為,從目前全省經濟發展的基本態勢看,只要湖南思路正確、措施得力,到2021年就完全可以實現人均GDP10000美元的目標。